“国博好课”云端听 | 扬之水先生给您一个“买椟还珠”的理由
国博好课
用耳朵聆听文物背后故事,用知识丰富精彩人生。
大家好,“国博好课”又和您见面了。
“买椟还珠”这个成语相信您一定不陌生,“椟”在古代乃漆盒之意。在中国,漆盒的使用,历史悠久且种类多样。虽然“买椟还珠”是一则寓言,不过放在今天,却也不妨将这个典故视作关于“椟”的制作、使用与欣赏的一条历史记载。
“国博好课”第二期,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扬之水先生,为您带来《买椟还珠的理由:漆盒的造型、纹饰与功用》一课,听听扬之水先生对“椟”的研究。
“国博好课”云端听
【第二期】
主讲人 | 扬之水
开篇&结语配音 | 梅松松
音频剪辑 | 石静涛
仇 正
王 扬
听完这一课
来试试回答以下问题吧
参与答题
依旧有小惊喜
答题
互动
1
请说出“买椟还珠”的出处;
2
“椟”在不同时期,分别有哪些叫法?
3
按用途来分,“盒”大约包括哪几类?
请在评论中依次写下答案
截至下期“国博好课”推出前
国博君将在评论中
抽取三位答得最好的同学
小礼物将在国家博物馆开馆后寄出
谢谢大家聆听
下期“国博好课”
我们再会
继续向下浏览
精彩内容在等您
↓
【课上“金句”,莫错过】
我们不光是要看古代漆盒的美,看它的设计,看它的装饰,还看它跟今天的我们,也可以有联系。
“包装”确实很重要,今天,我们也没有离开过“包装”。
如今,环保问题提上日程,垃圾处理也成为一个问题。我们看古人在生活上是怎么把“盒”用得那么好,如果能从古人那里汲取经验,把他们对“盒”的用法用到今天的生活中,那从环保角度看,对今天也有贡献。
以我游走于各地博物馆的有限见闻来看,自上古至近代,椟的制作是从一个很高的起点一路走来的,有发展,有演变,但始终以它所凝聚的匠心妆点着生活之美。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用器,其造型和纹样设计,考古发现所展示的,实际上只是冰山一角。……椟的制作出自楚地者,以其异常的精巧,的确足以傲视“群雄”,恐怕也正和珠玉不相上下。
【相关链接】
【专家简介】
扬之水先生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资料图)
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名物研究。著有《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三卷)》,《中国古代金银首饰(三卷)》,《棔柿楼集(十卷)》(《诗经名物新证》、《唐宋家具寻微》、《香识》、《宋代花瓶》、《从孩儿诗到百子图》、《两宋茶事》、《物中看画》、《藏身于物的风俗故事》、《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丛考》、《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物色:金瓶梅读“物”记》等。其中《奢华之色》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唐宋家具寻微》获第四届朱自清散文奖以及入选“二〇一五年中国好书”。
【课程内容提要】
漆盒资料图
漆盒的使用,历史很久。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用器,造型与纹样的设计,就考古发现所展示者而言,即教人感到它为后来者留下的发挥创造的余地已经不多。《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此即成语“买椟还珠”的出典,虽然本来的意思是讲卖珠子的楚人因过度包装而使买者为包装所眩惑,以此拟喻人主勿以文辞之美而忘记它是否有用,不过椟的制作,出自楚地者,以它的精巧异常,的确足以傲世,恐怕也正与珠玉不相上下。因此“买椟还珠”的寓言,今天却也不妨视作关于椟的制作、使用与欣赏的一条历史记载。以我游走于各地博物馆的有限见闻,可知自上古至近代,椟的制作是从一个很高的起点一路走来,有发展,有演变,而始终以它所凝聚的匠心妆点生活之美。
【延伸阅读·相关文物欣赏】
国博馆藏明代宫廷漆器的代表作
——剔红花鸟纹长方盒
明代,剔红花鸟纹长方盒
长36.7厘米,宽22厘米,高11.2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长方形漆盒,是利用“剔红”工艺制作而成,全器雕刻精美的花鸟纹浮雕,是明代宫廷漆器的代表作。
“剔红”是一种雕漆工艺,是在器面上反复涂数十层甚至上百层红漆,等漆干后,再在厚厚的漆上雕刻出浮雕的纹样。明末黄成所著的《髹饰录》称之为“雕红漆”。这种工艺成熟于宋元时期,明代有所发展。嘉兴、新安和大理等地制作的剔红名重一时,品种繁多、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明永乐至宣德年间宫廷作坊果园厂制作的剔红,上承元代嘉兴西塘剔红“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的风格,改个人名款为“大明”款。嘉靖年间,大批云南工匠被选进京,将用刀不善藏锋、又不磨熟棱角的云南雕漆风格带入宫廷,使滇派剔红主导了嘉靖、万历年间的宫廷雕漆。万历时,剔红刀法转向细密。
【相关阅读】
好展好课云上见 宅家打卡览国博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专题>>
为积极满足因疫情而“宅居”的广大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动作为,自鼠年大年初一以来“国博邀您云看展”吸引6100余万观众网上看展。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与新闻传播处、数据管理与分析中心、社会教育部等多个部门联动,把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国博讲堂”以“国博好课”的新形象搬上云端。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好学校当有好课。“国博好课”融学术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国博核心价值理念为己任。“国博好课”第一期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孙机先生谈“鎣”的功用作为“开讲”。2018年11月,流失海外158年的青铜“虎鎣”回归祖国,12月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2019年1月在国家博物馆“虎鎣:新时代·新命运”展览中与公众见面。在古代青铜器中,“鎣”是极罕见的,青铜“虎鎣”更是绝无仅有的青铜珍宝。为澄清“虎鎣”的具体用途,90岁高龄的孙机先生亲自登台而且“一站到底”讲述“鎣”的功用,为专业人士和广大公众奉献一堂顶级水准的精品好课。
“国博讲堂”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以“历史与艺术并重”为举办宗旨,汇聚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就历史、文物、考古、艺术等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热点学术问题发表精彩演讲,如今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活动。云端的“国博好课”以“国博讲堂”为基础精心打造,重新梳理甄选精品素材,辅助图文资料收集,通过请本馆金牌讲解员进行课程导读、互动环节设计、音效剪辑深耕、多渠道宣推引流等进行课程的二次加工。旨在通过文博大家们的精彩讲述,对展览或藏品进行再聚焦再阐释,把学术严谨性和课堂生动性融会贯通起来,进而作出拓展性的诠释。从这个意义来说,“国博好课”将观众与馆藏资源的认知纽带与体验模式为导向,将历史文化、时代背景与文物藏品融于一体,充分尊重观众通过云端掌握历史文化学习的“自由裁量权”和时间利用的“灵活支配权”,切身体验博大深邃的历史空间、感悟魅力无穷的历史智慧,从而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国博讲堂”举办的学术讲座以其较高的学术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得到社会公众的肯定和支持,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国博核心价值理念发挥了重要的窗口作用。仅在2019年,“国博讲堂”就举办了34场,演讲嘉宾包括孙机、王蒙、刘庆柱、扬之水、吴为山等学术大家,听众人数达一万余人次。
接下来,“国博好课”将进一步推出王蒙、胡德平、刘庆柱、扬之水等学术大家的好课。敬请关注。
(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